首頁 - 工作動態(tài)
工作動態(tài)/ LATEST NEWS2018年5月4日中俄德三國巖畫考古學術研討會選擇烏丹一中召開,基于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承接俄羅斯科學院和德國考古研究院專家來赤峰考察巖畫之際,借此召開研討會;也是為了慶祝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成立十周年活動的一項內容;其二烏丹一中是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創(chuàng)始人周玉樹教授等的母校,他始終關系烏丹一中的進步與成長,十年校慶把中俄德巖畫考古研討會放在烏丹一中召開,是烏丹一中及旗市領導對內師大鴻德學院的支持。 參加會議的有前來參加2018中俄德三國巖畫考古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專家有: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戴弗列特?葉卡捷琳娜教授,德國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沃特曼?帕特里克先生,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佛吉娃?葉卡捷琳娜博士,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喬治烏思克?伊戈爾博士,德國考古研究院駐北京代表處英語翻譯周楚翹女士,俄羅斯莫斯科學校格日瓦什尼克夫?斯丹尼斯列。 來自國內的專家有11位,烏丹一中校長、副校長、教職工及學生共有5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上戴弗列特?葉卡捷琳娜教授以《俄羅斯文化多樣性》為題,演示了東起遠東、西到莫斯科文化古跡;吳甲才教授展示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及雙重遺存名錄的巖畫遺址及與遺址有關的地理歷史民俗情況,佛吉娃?葉卡捷琳娜博士講視了巖畫文物保護及修復,喬治烏思克?伊戈爾研究員講視俄羅斯高原歷史與民俗,周楚翹以《古建筑保護》為題,講述了德國考古研究院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修復古建筑趣事。整個研討會開的隆重而熱情、輕松而愉快,講者用心、聽者認真,受到了與會及知曉會議各方人士的贊賞。
二、開展為期15天赤峰巖畫重點調查工作
4月29至5月13日,由學院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帶隊,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趙虹雪、劉斌,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陳國芳,鴻德學院教職工張云芝及相關人員參加的赤峰巖畫重點調查組,先后在松山區(qū)的王家營子、三座店、新店、躍進渠,紅山區(qū)的紅山后,翁牛特旗的白苗子、小鳳山、大黑山、毛腦海山,巴林左旗的索貝山等地巖畫群進行了調查。其重點放在翁牛特旗四座大山巖畫群中。在調查中,我們制定了詳實的工作流程、調查登記照片拓片資料、備品管理、吃住行管理、生活工作制度,并嚴格執(zhí)行。在實地調查測量及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中,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提出今后與我們合作開展廣泛深入地巖畫研究工作。調查成果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一是給研究生提供了調查實踐平臺,讓他們直接獲得第一手撰寫碩士論文資料;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對適應斷代條件的巖畫,進行了斷代實驗與研究,成功的對白苗子巨幅無輪廓人面像巖畫進行了測年,時間在新石器中早期,距今在7600以上。研究成果在官方的內蒙古日報及中國新聞網(wǎng)、新華社用中英文進行了載播。
三、對狼山、召燒溝巖畫遺址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5月18日至21日,由周玉樹院長帶隊吳甲才、陳國芳、黃俊峰參加的陰山三皇巖畫考察組,對默勒赫圖高勒、格爾敖包溝、召燒溝巖畫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實地考察,此次考察收獲:一是重訪2014年5月周玉樹教授發(fā)現(xiàn)的三皇巖畫,并對其進行斷代研究,15米懸崖峭壁之上的三皇巖畫依然如故,但沒有找到可測年的石英晶體,第二天又重返此處,幸運的是在三皇巖畫下找到了適合做測年的人面像巖畫樣本,通過三點石英晶體衰減因子科學測試、實驗室反復驗算,人面像巖畫制作年代距今在5460-6460年。二是在三皇附近西南發(fā)現(xiàn)了古人居住洞穴,洞中找到了古人石枕一塊和帶十字符號巖刻一塊(已送北大做沉淀物年代測試),應該與制作巖畫有關。三是在第二和第三洞窟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晚期石鏟一枚和帶孔桃核55枚(已送北大做碳十四測年4枚)。四是此次考察的三皇資料,充實完善了“三皇研究館”文案。
四、巖畫科研成果在俄羅斯核心期刊及國內官方報刊登載
研究所研究成果4篇,其中國外核心期刊兩篇:以《中國赤峰地區(qū)無輪廓人面像巖畫調查及測年方法實驗研究》為題,在俄羅斯教育與科技部主管的《歷史與考古》核心期刊上發(fā)表,這是中國巖畫考古論文首次在此刊發(fā)表。與他人合作的《探討巖畫藝術》在《世界巖畫研究》登載,《內蒙古老哈河上游云水紋人面像巖畫的斷代研究》在《內蒙古藝術》刊載,《史前巨幅無輪廓人面像巖畫研究》在內蒙古日報首發(fā),新華社中國新聞網(wǎng)等120媒體轉載。
五、配合教改講好巖畫藝術鑒賞課
這一選項是在院領導瞄準前沿新特學科、注重實用性進行的教學結構調整,是獨立院校創(chuàng)辦“名、新”品牌的一項措施。自2014年開始到2018年上半年,公選學生數(shù)累計達到3180人,目前如期結業(yè)的學生已經達到3127人,其中2018年上半年結業(yè)的有472人。